
读书是为什么?读书应该读哪些书?腾思控股
学生时代如何读书,离开校园又如何读书?
为何钱理群老师和陈平原老师都认为读书是为了“好玩儿”?
温儒敏老师又为何殷殷嘱托趁年轻要读些基本的经典?
为大家分享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三位名师的读书感悟与方法,一起学习借鉴,打开自己的读书之门吧!
钱理群 | 读书是为什么?
鲁迅说:“读书如赌博”。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,而 读书也一样,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。
读书也一样,要为读书而读书,要超功利,就是为了好玩, 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。
我们的教育,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,把这如此有趣、如此让人神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、如此累,让学生害怕读书。 我想同学们在中学里都是深有体会的:一见到书就头痛。其实要是我,一见到书就高兴,就兴奋。
展开剩余85%中学教育却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。现在 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、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,真正为趣味而读书,起码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。
这里涉及一个很有趣的问题: 读书是为什么?读书就是为了好玩!
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腾思控股,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扬扬、满头大汗,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—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,就是后来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:“金先生,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?你为什么搞逻辑学?” “我觉得它很好玩。”金先生答道,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。
其实“ 好玩”两个字,是道出了一切读书、一切研究的真谛的。
还有一个问题: 读什么书?读书的范围,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、更具体的问题。
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: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,也就是课外的书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,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,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
我还要讲一个问题,读书、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。这些年大家都不谈献身了,但是根据我的体会, 你真正想读好书,想搞好研究,必须要有献身精神。
我至今还记得王瑶先生在我刚刚入学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对我说:“钱理群,一进校你先给我算一个数学题:时间是个恒量,对于任何人,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,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常识—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。这二十四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,这方面花得多了,另一方面就有所损失。要有所得,必须有所失,不能求全。” 讲通俗点,天下好事不能一个人占了。
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占全,样样都不肯损失。你要取得学习上的成功、研究上的成功,必须有大量的付出,时间、精力、体力、脑力,必须有所牺牲,少玩点甚至是少睡点觉,少打扮自己。 你打扮自己的时间多了,读书的时间就少了,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。怎么安排时间,我没有一个价值判断。你打扮自己,你整天玩,那也是一种人生追求,不能说读书一定就比玩好。
不过你要想清楚,这边花得多那边就有损失,你打扮的时间、玩的时间多了,那就会影响读书。想多读书就不要过分想去玩、去打扮自己。这背后有一个如何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,既要物质的充分满足又要精神的充分满足,那是一种理论的说法,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说法,或者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合理角度说的,落实到个人是比较难实现的。
摘自钱理群《风雨故人来 —— 钱理群谈读书》
温儒敏 | 读些基本的书,读经典
通识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读书,是 引导学生接触人类文化经典。不要搞知识 “拼盘”,要 读一些相对公认的基本的书,而且要通读。
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, 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 “节选” 或概论,东张西望上各种 “好听” 的讲座,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。各种“概论”或者“文学史”“哲学史”“艺术史”也有用,就是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和书目,但这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读。想知道梨子的滋味,就要亲口尝一尝,阅读经典,要的就是那种了解、思考、涵养的过程,这是“养性”也就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。
无论是网络阅读,还是纸质书阅读,首先都要重视安排经典阅读。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,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 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腾思控股,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。
或许,现在的青年人接触经典会有隔膜,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,这是很自然的。 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,需要“磨性子”,这也是“养性”,是涵养的过程。有一份超越,有一份尊崇,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,去理解,就能深入堂奥,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。
建议每人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,设定在几年内,应当读哪些书。要有计划,有整体考虑,让读书有些系统。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,有可行性,一般来说,可以包括三部分,是可以套在一起、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。
最外围的,是通识的部分。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,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。主 要是中外文化经典。阅读的目的,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,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。最外围的这个大的阅读圈,量不一定很多,比如大学三四 年能通读十来种中外经典,就很不错了。
第二部分,是与自己从事的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。比如,学物理的,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、数学、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,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的书,也可以读点类似科技史、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。学文科的,也要读点理科的书。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,拓展专业视野,触类旁通,活跃思维。
第三部分,实际上就是核心部分。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,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,希望有所研究、有所发展的那些专业。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。倒过来看,最核心的那个部分,是专业和职业需要,当然最好不完全是现炒现卖的书,要有自己培养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。
此外可以有一些消遣性的、娱乐的,但不应当是主体,也不必计划太强,随意读一点,调节一下就可以了。
摘自温儒敏《温儒敏谈读书》
陈平原 | “阅读的敌人”,首推过分“功利化”
对此新时期的“读书无用论”,当老师的你不能不回应。
在我看来,当下中国要讲“阅读的敌人”,首推过分“功利化”。
不管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,只要能读出乐趣来,就是好事。在我看来,读书讲趣味,比讲方法、讲宗旨,要重要得多。
——陈平原
谈起读书,我欣赏清初文人张潮《幽梦影》中的说法: “有工夫读书,谓之福。有力量济人,谓之福。有学问著述,谓之福。”
在校学生一般感觉不到这一点,还埋怨老师布置那么多“必读书”,实在“不人道”;走出校门后,为谋生终日忙碌,那时你才意识到, 有时间、有精力、有心境“自由自在”地读书,确实是很幸福的事。
本想说“人生得意须读书”,怕同学们误解,说我好了伤疤忘了疼,故意隐瞒青灯苦读的辛酸,也不谈考试前夜不能看足球赛的痛苦,更不关心“掉粉”或“出局”的尴尬。好吧,那就换一个角度, 探讨读书的感觉,到底是美好、痛苦、严肃、快乐,还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?
读书很快乐,但读书也很艰难,凡只说一面的,都是骗人。正因为读书“苦乐相生”,既有挑战性,又不是高不可攀——不像造航天飞机或飞往火星那么难,普通人只要愿意,都能实现, 所以,我才说读书“真好玩”。
肯不肯读书是一回事,会不会读书又是一回事。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,勤勤恳恳,但收获不大,连一点“书卷气”都显示不出来。为什么?原因很多,最大的可能性是方法不对。 以我的观察,会读书的人,大多有明显的“问题意识”。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,从何入手,怎样展开,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。
我自己的体会是, 读书当如“挖树兜”。选择特定的树桩,顺着树根的走向往四面八方挖,挖着挖着,就连成了一个网络,你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。
只有“带着问题学”,才能选准目标,集中精力,最大限度地调动你阅读的积极性,而且容易见成效,鼓励你不断往前走。
对于“非专业”人士来说,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或自家特别感兴趣的课题,然后上下求索,这样读书比较有效,也有趣。
我相信, 人生百态,“读书”是比较容易“以趣味始,以趣味终”的。最近这些年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很多退休人士,因信仰、因投资、因旅游、因收藏等缘故,拼命读书,且很有心得。没有考试的压力,也不想成为专家,就是喜欢,甚至成痴成疵成癖。用晚明张岱的话来说,有痴有疵有癖才可爱,因其“真性情”。
读书也一样, 不管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,只要能读出乐趣来,就是好事。在我看来,读书讲趣味,比讲方法、讲宗旨,要重要得多。
“有问题”,迫使你深入钻研;“讲趣味”,故“可持续发展”。这两者相辅相成,读书就变得好玩了。
摘自陈平原《读书是件好玩的事(增订版)》
图书推荐腾思控股
发布于:北京市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